保险公司安全性有保障吗?保险公司到底有多安全?
这可能是笔者保险经纪从业中最常被问到问题。
本篇用5000字长文,从源头上解决大家的疑虑。
保险运营的三个要素
我们会认为小公司不靠谱,担心的其实是保险的「安全性」问题。比我们更担心这个问题的,是保险运营者。
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,保险都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功用,民生大计,不容有失。事实上行业发展了几百年,新中国的保险也有小几十年的历程,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,来解决「安全性」问题。
而中国当前的保险运营机制,在确保安全性这一点上,是世界数一数二的。这不是吹牛x,这是有风险精算依据的科学结论。
根据中国保险运营的特征,我归纳了三个要素。
保险监管
偿二代
中国再保和保险保障基金
1.保险监管
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
翻开《保险法》,最直观的感受:保险监管真的严,而且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严。
从公司组建,到运营,到变更/重组/破产,管人、管钱、管物、管事……
中国保险的监管体系
可谓事无巨细,事必躬亲。
不妨举两个例子。
①成立一家保险公司,需要什么条件?
保险法第67条【设立须经批准】
保险法第68条【设立条件】
保险法第69条【注册资本】
(法条内容可自行查阅)
首先,股东不能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,且具备持续盈利能力;
其次,注册资本不低于二亿元,且为实缴资本。
这是最最基本的准入条件。
有了这个条件,才算拥有申请牌照的资格。
而牌照审批才是最难的。
众所周知,金融牌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稀缺品。
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。
这不,2018年全年,通过审批的保险牌照有且仅有1家。
据说光是排队等批的公司就有200多家。
②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怎么办?
这个问题就直接看法条内容吧。
保险法第138条: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,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,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:
(一)责令增加资本金、办理再保险;
(二)限制业务范围;
(三)限制向股东分红;
(四)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;
(五)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、比例;
(六)限制增设分支机构;
(七)责令拍卖不良资产、转让保险业务;
(八)限制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;
(九)限制商业性广告;
(十)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。
总之,保监会会动用一切办法「帮」你把偿付能力搞上去。两个例子,可谓九牛一毛。但监管有多严也可见一斑。
不过,这还只是一方面,下面要说的这个东西更厉害了。
2.偿二代
偿二代,简称C-ROSS,即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。
2012年发布,2016年以后全面实施。
即我国现行的保险风险监测体系。
做个区分,上一代被称作偿一代,是以规模为导向,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。
它厉害在哪呢?
根据监管要求,在每季末、每年末保险公司都要向保监会递交「偿二代」报告,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.5%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。
举例感受一下,汶川地震在风险评估里面属于50年一遇,而在偿二代制度要求下,每家保险公司都可以硬刚200年一遇的大灾难。
世界范围内,能与C-ROSS媲美的只有欧盟的Solvency II(偿付能力标准II)。
上面说了,中国保险的安全性是世界数一数二的,偿二代居功至伟。
以偿二代为内核的监管体系,可以算作保险运营的软件部分。
下面要说的,是硬件支撑。
3.再保险和保险保障基金
再保险,是干啥的?
《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》第15条规定:保险人应当依照《保险法》规定,确定当年总自留保险费和每一危险单位自留责任;超过的部分,应当办理再保险。
简单理解,保险公司承担不了的风险就分给再保险公司来承担。
再保的原理是通过风险对冲来降低局部风险,起到调剂市场的作用。
中国保险保障基金,由保监会、财政部和央银行共同发起设立。
我们买保险时,会有一个非常小的比例用来缴纳保险保障基金,相当于保险公司交的「保费」。
截止目前,保障基金的资金规模有1200亿。
别觉得这个数字少,毕竟它轻易不出手的。
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动用保障基金:
①保险公司遇到经营问题;
②保险公司依法破产。
事实上成立以来它一共出手了三次。
全是因为经营问题——其实每次都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自己作死。
前两次它分别成功救助了新华保险和中华保险。
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安邦保险重组。
新中国的保险公司,还没有破产的先例。
但不代表保险公司不能破产。
保险法第90条规定,保险公司可以依法申请破产。
不过前提还得保监会同意。
那假设一下,某家公司真破产了,会出现什么情况呢?
①首先,就凭保险这块金字招牌,会有一大批资本等着接盘,这种情况不会影响保单效力的;
②其次,万一没人接手,保险保障基金就会出手救助了。
《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》第19条
(法条内容可自行查阅)
根据规定:
人寿保单原则上不影响效力;
健康险、意外险按照现金价值解约,无法清偿部分由保险保障基金支持,损失5万元以下的,保险保障基金全额救助,5万元以上的部分,保险保障基金90%救助。
这个标准怎么样?说实话,还算比较良心吧。
不过,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性有多大呢?
在现行风险监督机制下,整个保险其实是一个实质意义上的风险共同体,讨论单一公司破产意义不大,除非整体崩盘。什么原因能导致整体崩盘呢?抱歉,我想象不出来。
总之,我们能想到的各种「不安全」因素,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。
保险公司的三个类型
这一部分咱们谈一谈公司的「大」和「小」——选取的角度也简单一点——公司背景,这样大家应该更能感同身受吧。
按形态来分,市面上的保险公司可以分成三类:
国资传统品牌
中外合资品牌
国资新兴品牌
保险公司的三种类型
1.国资传统品牌
这一类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大公司。
比如带「国字号」的三家:中国人民保险,中国人寿,中国太平。
寿险「老五家」:中国人寿,平安,太平洋,泰康,新华。
想必不用多介绍了,大家肯定都听过。
2.中外合资品牌
举例说明。
工银安盛:
中方股东工商银行——全球第一大银行;
外资股东法国安盛集团——全球第一大保险集团。
中英人寿:
中方股东中粮集团——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公司;
外资股东英国英杰华保险集团——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。
同方全球:
中方股东清华大学上市公司清华同方;
外资股东荷兰全球人寿——世界十大保险公司之一。
还有很多,不一一赘述。
3.国资新兴品牌
之所以把这一类称之为新兴品牌,主要是成立时间晚。
大多数为2000年以后,有些甚至是近几年才成立。
举例子吧。
比如前面说到的,正在被保监会接管的安邦保险,成立于2004年,目前总资产近二万亿,以超过600亿的注册资本排行业第一。
再比如互联网第一网红,众安保险,成立于2013年,股东分别有阿里、腾讯、平安。
百年人寿,成立于2009年,原来的大股东是万达,年前万达把股份卖给了绿城,目前背后的大股东实际上是中交地产。
长城人寿,成立于2005年,大股东是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,可以说保监会的地盘都归北京金融街管。
华贵人寿,成立于2017年,大股东是茅台。
……
其实除了以上三种类型,还有一个特例:唯一的独资“外资”人寿公司友邦。外资公司的说法其实不严谨,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,友邦母公司AIA将旗下保险业务AIG(友邦保险),卖给了香港的投资机构,从2012年以后,友邦就由香港公募基金全额持股了。
梳理完了,结合保险法规定的公司成立条件和这些公司的背景,从理论上来说,没有一家可以被称之为小公司。
总结一下,保险公司的大和小是相对概念,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都会有好有坏,这才符合基本的市场逻辑。
买保险时我们应该看重什么
前两部分只是为了告诉了大家两件事:
一是不用担心安全性。
二是不用考虑公司和品牌。
接下来聊一聊,买保险时我们应该看重什么。
这个问题见仁见智。
但我认为有两个层面的东西必不可少。
产品层面
服务层面
1.产品层面
产品层面我们应该关注什么?
①是产品形态
我想解决的是大病治疗费用的问题,你卖养老保险给我肯定不行;
我要给小孩买保险,你上来就给我推终身寿,这也肯定不行……
②是产品本身
产品本身看什么呢?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产品,以下三个内容都必须关注。
a.投保须知:这个很重要,一般会记录该产品的特殊要求,比如年龄限制、投保地区限制等。
b.健康告知:这个非常重要。
c.保险条款:重要性不言而喻,条款是产品的生命。
重点看保险责任(保什么)和免责条款(不保什么)这两项,买过保险和打算买保险的所有人都应该看!
其它的条款内容,像重疾险产品还应该关注高发轻症种类,多次赔付型还应该关注分组、赔付间隔期,医疗险要看福利表,理财类产品要看利益演示表等等。这些内容不作赘述,有兴趣的也可以研究。
2.服务层面
先来思考一个问题,什么叫服务?
对你热情主动的,给你发小红包的、送礼的,甚至以回扣利诱你的……
这些,说客气点,也只能叫「塑料服务」。
我理解的保险服务有两个层面。
①是理赔服务
理赔服务是公司层面的,各家之间有差异,但很细微。
我们从理赔率和理赔时效两个角度来看。
a.理赔率
先来看数据。
根据年前部分公司公布的理赔报告来看,理赔率都在97%以上,属于正常范围。
事实上大部分公司在理赔上采取的都是不惜赔、不滥赔的原则,只要合同上规定的肯定能赔,相反合同约定之外的肯定不赔。
这也是为什么要关注产品、重视条款的原因之一。
b.理赔时效
上面说的,各家公司在理赔上的细微差别,就体现在理赔时效上了。
比如印象里,平安、华夏的理赔都比较快。
理赔时效体现的是保险公司的办事效率,与管理风格、网点的多少等因素有关。不过这些差异比想象中要小很多,为什么这么说?
第一个原因是保险法有规定,保险公司在收到理赔申请后,必须在30天以内做出核定,所以其实没人敢怠慢;
第二个原因,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,可以明显的感觉理赔时效整体在提升。
那买保险时到底要不要考虑理赔时效这个因素呢?
我的建议是重疾、寿险这类长险基本可以不考虑;
意外、医疗这类短险,同时又可能涉及到小额费用报销的,酌情考虑,但不必作为硬性条件。
②增值服务
增值服务是从业者层面的。
保险的增值服务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:
前期协助投保
中期协助保全,保单检视
后期保单管理,协助理赔
在当前的保险营销机制下,谈增值服务显得有些超前。
这种超前是相对于两方面而言的。
一是消费者的意识。
大多数人对保险是不信任的。
信任保险的人对待保险的态度又基本都是随意的。
比如绝大部分买过保险的人,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买的是啥,合同更是没有看过一眼。再比如,这里说的「前期协助投保」,屏幕前的你没准想的是,what?投保还需要协助?
有保险增值服务意识的消费者只有一小撮。
他们觉得保险有用、想买保险,但又对传统渠道销售的保险有种种疑虑,不知道该咋办。
二是当前市场的现状。
买保险的五大渠道
未来的保险,一定会朝着「一站式服务」的方向去发展,一个保险经纪人或经纪团队,终身服务于多个家庭。
买保险时,我们应该关注什么
所以,我们在对保险的运营机制、产品与服务有了基本了解之后,接下来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——厘清需求。
如何厘清需求,这是另外的课题,来日方长,待我们慢慢道来。
以上。希望本文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。如果你有家庭保险规划,或者保险职涯规划方面的问题,均欢迎与笔者交流、探讨、咨询。
我的手机/微信:15527540252(长按复制)。
或者长按保存下方名片,扫描微信二维码。
评论(0)